第六十三章:龙山战役(上)(1 / 2)

大明之巅 醉卧江上 1343 字 3个月前

雷文林很不忿地带着百十斤大西瓜走了.......走得很不甘心。

聊天进入死胡同,直到最后一刻,张明远才从他幽怨的眼神里,猜到他与‘断子绝孙’的关系,可碍于情面不好点透,只能哼哼哈哈感情友好地说着云里雾里的话,尴尬而愉快揭过了这一页。

同一个人被同一个人接连尴尬两次,这只能说明前同一个人的脑袋有瑕疵,按照后同一个人给出的定义就是:脑神经回路严重受阻情况下,神经元一往无前冲撞脑壁式的懵懵懂懂,说白了就是不知道‘变通’,凡事爱钻牛角尖,脑袋始终处于一半面粉一半水的状态-----晃荡一下全是浆糊。

很多人赞颂“不到黄河不心死”、“不撞南墙不回头”,但人生不如意之事,十有八九。

变通,博大精深,无往不利。

作为华夏古老文明最优秀的传统文化,它有着改天彻底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功能,有道是: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

那什么是变通?以官场为例,它可以是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’,它可以是公款旅游式的在外培训,也可以是公款吃喝式的对上往来,更可以是挥霍公款式的福利发放.........

同样是大明官员,文官在变通上搞得有声有色,武将则一根筋,做官差距这么大,难怪武将斗不过文官。

雷文林的尴尬大抵属于不知变通的范畴。

心怀愤慨的他暗暗发誓今后再也不来龙山百户所了,除非换个光明正大的百户,同时决定找个道士给脑袋开开光,确实有些生锈,要不为什么每次遇到张明远都要不大不小的尴尬一次呢?

西瓜很甜,但也难消心中尴尬。

看着雷文林略显踉跄的身影,张明远长长叹了口气。

“一条路走不通,一件事不顺心,不妨拐个弯。”

..............

‘明远’式军事训练方法的发明创造,极大叫响了龙山百户所的名头,张百户的威名也日渐声隆。

在戚名将关怀爱护下,龙山百户所改建成‘军事观摩基地’,每天来这里参观见学的将领络绎不绝,极大振奋了广大将士的训练热情。

尤其戚名将亲自下基层参观见学还被痛扁一顿这件事,更是在观海卫乃至备倭都司大佬们眼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一个小小百户的名头越来越大,大有一鸣惊人之势。

张明远知道这一切由来完全是因为自己无意泄露天机所致,当然也与戚名将不打不相识有着直接关系。

在好多人眼中,这是机遇,更是改变命运前途的良机。

张明远干脆上书,建议将龙山百户所改为训练基地,由各个百户所派人前来学习训练,传授最现代化的训练方法,通过多日观摩学习,整个观海卫的训练水平为之大变,将士们体能水准有了质的提高,大大改善了观海卫防区的精神面貌。

将士们看向张明远的眼光也变了,原先敬仰之情或许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,而现在或许‘如大海之水浪浪不断’了,‘敬仰’成功迈向‘崇敬’。

................

风平浪静的日子不常有,波诡云集时刻随时都会发生。

大明嘉靖三十四年七月,数千余倭寇自浙江登陆,浩浩荡荡向宁波府慈溪东南龙山所方向进犯。

据情报显示,此次进犯龙山地区倭寇共约三千余人,兵分两路沿海滩登陆,而后,北路倭寇沿伏龙山进军至龙山所,南路倭寇沿邱王玲攻击向前,倭寇妄图采用两面夹击态势,一举歼灭龙山所明军,从而占领观海卫城,建立后勤补给基地,为后续大部队进犯奠定基础,从而减少其登陆倭寇伤亡。

浙江备倭都司立即向观海卫示警,巡抚胡宗宪在与赵文华商量后,抽调万余兵力星夜赶往龙山地区参与围歼,另抽调四个卫所军队赶往邱王玲支援。

观海卫收到示警后,参将戚继光立即征调五个卫所军队紧急开赴龙山准备接战,而张明远所在的龙山百户所则就地构筑工事,静等后援部队到来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